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那么,海绵城市建设这一全方位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在杭州落实得如何呢?

2016年2月,杭州市成立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杭州海绵建设步入正轨。一年多来,杭州大力度加快海绵建设步伐,把触角伸向了各个区(管委会),全面撒网。如果说去年是杭州海绵建设规划布局、建章立制的一年,那么,今年则是全面启动大力推进之年。
杭州海绵城市怎么建?其实大有讲究。“市海绵办”负责人史宇光表示,杭州的海绵城市建设是避免大拆大建,走精工出细活的路线,结合G20峰会以后所有的新建项目,做好生态文章,做“锦上添花”的事儿。
拱墅区就巧妙地将海绵和环境有机结合,让这儿的生态更优化。拱康路北到余杭区界紧挨着蒋家浜村这一片区域,曾经是一片闲置的荒地。土地闲置,既浪费也不美观,何不利用建造公园的契机,让它美起来,也实用起来?
2016年11月,拱墅区利用海绵技术,正式对这片绿地进行“大改造”。在改建过程中,利用现状地形在低洼积水处挖出一个约2000平方米的池塘,它的蓄水量可达3600立方米,在拱康路北延伸段道侧绿化带内设置生态排水沟,公园外围村道雨水也汇入排水沟,排水沟和公园内雨水最后进入池塘,通过生物技术改善水质,用于浇灌绿化,也为雨水滞留提供了有利条件。今年5月,绿道公园正式竣工,这里一改往日萧条的模样,成为附近蒋家浜村民闲时散步的好去处。
下城区三塘单元也赶上了这趟“顺风车”,它将成为杭州首个海绵样板区块,在未来逐步发挥“海绵效应”。三塘单元内的海绵建设为“四位一体”新格局,包括学校、公园、河道、道路4个方面。例如,城北体育公园将通过增加绿植,过滤周围的雨水径流,提升完善海绵功能,进一步打造多功能开放式海绵公园。东新河、西湖漾等新建河道项目,以及新西路、白石路、文南路、再行路延伸段等新建道路,今年也都要引入海绵技术。
这样的做法,巧妙地利用了新建项目,把海绵技术柔和进去,这样就避免了大拆大建,让城市更生态、更美好。
更多信息请咨询:0512-67267207